-
現(xiàn)在是注意力經濟時代,也是雙贏時代,做媒體,當然離不開名人效應。要想成就一個名刊,不僅要有名編、名記,當然更離不開名人。巡視一圈,鎖定目標,于是決定給葉茂中開一個專欄。電話打過去,老葉欣然應允。于是要求其發(fā)照片,發(fā)簽名,發(fā)個人簡歷。過幾天,照片、手寫體簽名、簡歷都一并發(fā)過來了。照片一共發(fā)過來4張,大約是讓我們從其中挑一張最好的。下載完照片,瀏覽的時候,我們又有了新發(fā)現(xiàn):
原來葉茂中不止有一頂帽子。
葉茂中在公開場合向來以戴帽子的形象出現(xiàn),這是筆者知道的。記得央視名嘴白巖松也曾在一個公開主持時說過,當前內地名人中有兩頂帽子最值錢,一是趙本山的帽子,二
是葉茂中的帽子。現(xiàn)在說的就是這第二頂值錢的帽子。與葉茂中也不算很陌生,但此前本人一直沒有仔細注意或是考究過其帽子,比如其帽子的顏色,帽子的款式,帽子的潔凈程度,在不同場合選戴的不同種類,甚至是否還有×帽子(呵呵,這項屬于隱私范疇和小報娛記職責,不在本文論述之列)……但這回從發(fā)來的四張照片上看得很清楚,葉茂中不止有一頂帽子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這個應該在預想范圍之內,不算什么稀奇的話,那么還有后半句,那就是,雖然葉茂中不止有一頂帽子,但不同帽子之間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征,款式基本相同。以筆者所見為例,比如這四張照片上的四頂帽子,盡管圖案不同,但顏色一致,都是黑底紅字。 單說老葉有幾頂帽子,究竟每頂是什么樣的帽子,筆者也覺得無聊瑣碎,但筆者想闡述的是以下兩點:
第一,作為營銷人,尤其是知名營銷人,或者說想成為知名營銷人的人,還有,通過努力有跡象顯示即將成為大腕營銷人的人,一定要有自己的標志物,有自己特定的品牌文化和個性;同時,雖然容許有不同的變化,但也要注意品牌內涵的一貫統(tǒng)一,VI也好,CI也罷,先得從自身開始。營銷別人,先得營銷自己;忽悠別人,先得忽悠自己。老葉的成功就是如此。
本句時髦的概括,前半句說的是差異化,后半句說的是品牌塑造的統(tǒng)一性。實踐證明,只有差異化才有競爭力,只有統(tǒng)一性才有傳播力。
第二,不能僅有一頂帽子。這里的帽子是象征物,可以理解為方法,思路,賣點和技巧等,F(xiàn)在人們常說整合營銷,而放棄甚至是打倒了“點子”,為什么?時代和人們的觀念都發(fā)生了變化,價值多元化的時代,必須要有多角化的思維,不斷變幻的技巧和手法,只有這樣才會活得如意,活得滋潤,活得有品味,活得與一般人相比有境界,有區(qū)別。還拿葉茂中說事,“葉茂中這廝”就很懂得這一點,這些年來他不斷地顛覆,不斷地創(chuàng)新(顯然他更善于顛覆),不斷地“制包袱”,又不斷地“抖包袱”(也顯然他更善于利用媒體作秀、“抖包袱”)。從他的“拔毛”理論,到他的“大魚小魚”理論,再到他的“鮮花牛糞”理論,他不斷變幻著,他的帽子看似一頂,但呈現(xiàn)出來卻有無數頂,也引來了不少的追隨者(本人不想拍馬屁,只想闡明事實),后者不信,有例為證呀,翻開《銷售與市場》,他的“葉茂中曾經做過什么、葉茂中能做什么”的傳播廣告方法現(xiàn)在已經成為了營銷界的一大惡俗,現(xiàn)在的營銷人,無論是真的,假的,無論是山大王,還是街頭小混混,無論實戰(zhàn)派,還是忽悠派,動輒以“×××曾做過什么,×××能做什么”來“惡心”別人,“惡心”自己。
總結這“第二”,這一條不止說營銷人,還說生產與銷售者。
說這事的時候,不禁想起一個有點仙風道骨高深莫測的哥們(也是營銷人,男性),剛認識他的時候,蓄著絡腮胡,扎著馬尾辮,很有些特別,那時,他手里有幾個項目,整天給人講課和策劃。但一年以后再見他的時候,他已經把辮子剪了。問他原因,他黯然;
“項目匱乏,營銷難做,正在潛心著述攻讀,出門很少,沒必要留了……”
原來如此!
最后的結論是,要想成功,首先得有一頂帽子;還不止得有一頂帽子。
作者為《糖煙酒周刊》雜志社主編,電子郵件:htmj2003@vip.sina.com